生存的智慧
文|达亮

人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生存,就是成功地从硝烟中突围。生存的智慧则是我们所必须领会的学问。

智慧是一粒种子,能让你收获粮仓;智慧是一丝清风,能让你乘风破浪;智慧是一捧清泉,能让你 拥抱海洋。

倘若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生活。

史铁生身患重病,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他是靠智慧使他在另一个天地展现白己的才华。

布鲁诺用智慧开启心中的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阿基米德用智慧打开自己心中的锁,提出了浮力的定律,霍金用智慧发现了宇宙中的黑洞秘密。欧亨利小说中的一位画家用其智慧,让“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那位病危中小姑娘,使她获得第二次生命。而素食则是一种养生之中深藏不露的大智慧。

这个世界上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生存之道也充满了智慧。

黄鼠狼会放救命屁逃过追杀;幼小的刺猬可以缩成一团,让天敌难以下口;壁虎可以断尾保命;蜥蜴的生存之道无非是“适应”。它可以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而常常逃过一次次的生命劫难。

墙头上的草,相风而动,因风而摆。墙头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审时度势,相机而动。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有一只夜莺,竟然要一寸虫量量它的歌到底有多长。歌要怎么量呀?如果它量不出来,就要被吃掉了。一寸虫该怎么办呢?

别紧张,一寸虫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很棒的方法,它还是用身体一寸一寸地量,然后边“量”边跑掉了。

孩子是生活的弱者,为了避免生活的伤害,孩子最需要生存的技巧和智慧。怎样学会自我保护?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怎样面对不怀好意的行为?怎样让自己在生活中立足,并处于不败之地?怎样让自己活得精彩?

父母最舍不得告诉孩子的,就是这个世界的险恶,然而,这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一寸虫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

其实,适时示弱也是一种人性智慧,这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

强者示弱,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留下“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心胸宽广”等美名。

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更有力地存活下来。

项羽强悍英武,飞扬跋扈,结果兵败垓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而汉高祖刘邦善于示弱,结果一统江山,坐拥天下,成为一代帝王;韩信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而与他同朝的另一位大臣萧何,却懂得处处避其锋芒,赢得了朝野一致的好评,也确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人类是最能求生存的,古有一句经典的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也是生存的大智慧。

现代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成功,首先具备不服输的品性;其次要懂得认输。因为懂得认输,从而以退为进,赢得潜心发展的主动权;懂得认输,而是需要有更新的观点。

要明白,有时认输并不代表懦弱和窝囊,而是一种清醒的理智。学会认输,将有助于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成为更大的赢家。

生存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而智慧恰恰是解决所有难题的灵丹妙药。不囿于常规,全力求新求异,也许生存不仅会显得比较容易,更会焕发出夺目的性灵之光。

Lotus 48.

I alone will practice all that is wholesome. Those who are powerless 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karma and delusion are unable to benefit themselves or attain their own purposes. Worldly people are completely unable to make their lives meaningful. Therefore, I shall practice what is wholesome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While others are engaged in inferior and menial tasks in which they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how can I sit here at peace and do nothing? I must and shall benefit them, but without ever succumbing to the poison of self-importance.

— Shantideva

Shantideva (寂天菩萨) 2..

布施的四种果报
文 |张家提

布施是一个人修福修慧的最好方式,也是行菩萨道必不可少的修行方法。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其中以财施最为常见。以财物作布施,广种福田,可以得富贵长寿等多种福报。但如果布施不得其法,所得的福报就会有多少的差别,有的甚至会布施得苦报。在《法句譬喻经·述千品第十六》中,佛陀因见到婆罗门长者蓝达的不当布施,于是向众弟子讲说了布施的四种不同果报,并告诫弟子,应当以戒律和教义的要求来修布施,即可得到无量福德。

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精舍中说法。当时有婆罗门长者蓝达,其家大富无极,家财不可计数。蓝达长者经常以大量家财布施僧俗大众,五年之中供给婆罗门大量衣被、床榻、医药、 珍宝等供具,几乎倾尽家中难舍之物。以罗摩达为首的诸婆罗门在五年中,祭祀诸天、四 山、五岳、星宿、水火,咒愿蓝达长者长夜受福。到了第五年的最后一天,蓝达长者修大布施,用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作布施,还以象马、车乘、奴婢等资财,以及七宝服饰、伞 盖履屣、鹿皮之衣、锡杖、床榻席荐等物,悉皆拿出作大布施,修大供养。这一天,鬼神、 国王、大臣、梵志等大姓,都来聚会,接受布施。佛陀见到如此盛大的布施场面,摇头感叹说:“这个大姓梵志怎么如此愚痴?他虽然布施的财物很多,但得到的福报却很少。就像将种子种在火中,怎么能得到果子呢?”佛陀放大光明普照布施会场,长者罗摩达及诸大众顶礼佛陀。佛陀见众生都有恭敬之心,便为大众讲说偈语云:

月千反祠,终身不彻,不如须臾,一心念法,一念造福,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奉事火神,不如须臾,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年。

佛陀告诉蓝达说:“布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多得福报多,四者施少得报亦少。”在讲说布施 的四种不同果报后,佛陀分别对布施的每一种果报作了解说。“何谓施多得福报少者?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破损财宝,无有福慧。”有的人虽然布施财物很多,但所得到的福报却很少,是由于他所布施的方法不对路。本来布施是善行,但他们在布施过程中做了错失因果的恶事。这些人在祭祀祖宗,或在婚丧嫁娶等宴请宾朋时,为了令亲朋吃好,以杀生做菜招待宾客。还有的人虽广行布施,但却喜欢喝酒、沉迷歌舞娱乐中不能自拔。他们不仅因为饮酒、歌舞耗损了很多财宝,折损了自己的福报,还会因为饮酒失态、寻衅滋事,伤害了他人和自己。也有的人会因为饮酒打骂家人,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严重的还酿成惨祸。佛陀在戒律中不仅向弟子讲述了饮酒、歌舞的过患,而且还将不饮酒、不歌舞作为基本戒条, 令弟子遵守。可见,一个人虽然布施大量财物,但却在日常生活中造作杀业、饮酒、歌舞等恶行,他会承受相应的苦报,他布施所得的福报就会减少,因而,他就会布施多,但所得福报很少。

“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一个人若能以慈悲心,恭敬供养虔诚修道之人,解除修道者的衣食之忧,使他们能够一心专注,进修道业。这种供养成就一个人修道的功德,是各种布施中功德最大的布施。《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看到别人布施修道之人,自己能够生起欢喜心,就能得到无量福报,更不用说自己亲自布施修道之人了。阿那律尊者,在前世做农夫时,因为供养一个辟支佛一 碗稗米饭的功德,不仅当世大富大贵,而且后世成为佛的弟子,证得罗汉果位。

“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果园,供养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转多。”如果有人能够通达佛理,深悟世事无常的道理,倾心供养财宝建造塔寺、精舍、塑造佛像、开垦果园,供养三宝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日常生活所需。这种福德就如众河之流涌入大海,供养者的福德就像细流一样源源不断。

这种供养三宝,利益众生的布施,佛陀认为功德是最大的,所得之福也是最多的。建造塔寺、精舍,成就他人修道,功德很大。建造果园美化环境,庄严道场,成就他人修道,即可得到无量功德。以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四事供养三宝,同样有很大功德。

依照一般常理,一个人布施于人的财物少,所得的福报就少。佛陀所认为的布施少得福少,则是指布施者以悭吝之心,或心怀恶意,布施财物给那些本不修行的人,他就没有福报。

“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俱两愚痴,是故无福。”这段经文有两层含义,一是布施之人虽然布施了财物,但在布施时不是以喜舍心布施,而是以悭吝心作布施;二是明知所布施的人 不是修行人,但布施的目的是为了促成这个不修行人作恶。第一种布施因为心有执著,属于有相布施,因而没有什么功德。第二种布施因为助人为恶,不能得福,反而有罪。这两种布施都是愚痴之人的布施,因而布施少得福亦少。

明了了布施所得的四种不同果报之后,我们在修布施供养时,不仅要知晓应当以何种物品作布施,还应当在布施时不杀生,不违背戒规。而且,我们还应当明白在财物布施中,以建寺造塔,供养三宝所得福报最大。 因此,多供养三宝,成就修道者成就道业,当是我们布施求福的最好方式。

Lotus 71.

When you don the mantle of Effort that is steady and unswerving, the excellence of instruction and insight grows like the waxing moon; all actions become significant, and whatever is begun is accomplished as desired.

— Lama Tsongkhapa

Lama Tsongkhapa 17.

The basic teachings of all sacred traditions in one way or the other emphasise that knowledge is ultimately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the instrument of knowledge within man, which is endow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knowing truth. A traditions hold that true knowledge is the means of deliverance and freedom; to know means ultimately to be transformed by the very process of knowing.

— 5th Samdhong Rinpoche, Lobsang Tenzin

5th Samdhong Rinpoche, Lobsang Tenzin 28..jpg

略說「如何觀察上師」
希阿榮博堪布

剛才皈依時也提到了,在自己具有信心後,須由一位授戒師按照儀軌來為我們授皈依戒。

皈依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是自己必須具有皈依戒。其他的授戒師也有這點最起碼的要求,授別解脫戒的戒師必須具有別解脫戒的戒體,授菩薩戒的戒師必須具有菩薩戒的戒體。

尤其是授密乘戒,要求更是非常嚴格。

一般來說,金剛乘上師要具有證悟實相的智慧、現量面見本尊等諸多法相。《普賢上師言教》等教言中對此做過詳細講解。

正是由於需要滿足的條件非常多,所以對金剛乘上師詳加觀察極為必要。如果不具足上師的條件,不僅會毀了他本人,毀了依止他的弟子,甚至也毀了佛法。

有人可能認為毀壞佛法這種話是危言聳聽,其實的確非常嚴重。因為,他的弟子們會以為自己已經獲得灌頂和傳承了,可實際上連上師都沒有得到過傳承和灌頂,就算是他給別人傳了法,別人也不會得到傳承的。由於這種行為導致傳承中斷,確確實實毀掉了佛法。

但是現在有些人選擇上師不考慮這些,而是受到世間個人情感的影響,最終很可能把和上師的師徒關係變成了世俗的感情,這確實是不如法的。

所以在這裡再三強調,大家在求灌頂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你選擇的灌頂師,不是因為他得到了一些與佛法修行毫無關係的讚嘆,而是經過了你自己的慎重觀察——他的確具有菩提心,有灌頂的資格和能力,能傳授續部竅訣等。

以前聽說過這樣的事,有的人在為別人灌頂結束之後說:「哎呀,你們的福報太大了!我都還沒得過這個灌頂,你們卻得到了。」這裡面其實有特別大的問題,所謂的「灌頂上師」他自己都沒得到灌頂傳承,怎麼可能令別人得到呢?大家不要僅僅覺得這種事情看似滑稽,在末法時期其實已經浮現出來。

之所以反反覆復強調這些,是因為的確有些人可能沒那麼重視觀察上師。

授皈依戒、別解脫戒、菩薩戒的上師都需要觀察,特別是授密乘戒的上師,在灌頂和求續部竅訣之前更是一定要慎重。

很多人往往只是看見有位師父穿著出家人衣服,就什麼條件也不觀察,在他面前皈依、求法,甚至進一步接受了灌頂等。如果說對方是真正的金剛乘具德上師,而且你對他一直保持著視師如佛的信心,那能依止這樣的上師非常好;

假如一開始未經觀察,可是後面又發現他不具備善知識法相,並因此而退失了信心,那從皈依到灌頂,從依止到捨棄,這些事情不僅沒有給你帶來什麼解脫的利益和加持,還會產生非常嚴重的過患。

現在有些人可能比較盲目,習慣以世俗感情來衡量金剛上師的標準——「我要在這個上師面前求灌頂,因為他對我非常好,送給我東西,到我家來吃飯、喝茶,平時很關照我,這個上師真不錯!」——就這樣接受了灌頂和傳法。可後面一旦發現他是不合格的上師,就又生起很大的煩惱。

在經論中所說的具德上師的條件里,沒有哪一條說「送東西、一起喝茶、對你生活上特別照顧、經常對你微笑」就是上師的法相。作為合格的上師,不論安住在哪裡,一定是全心全意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另外,很多人還有這樣的疑惑:「上師是多了好,還是少了好?」依止上師數量的多少,是依你個人的情況來決定的。

如果依止的都是真正的具德上師,你又全部有信心,那麼數量多也不是問題,像頂果欽哲法王、法王如意寶,他們一生有幾十位上師。但如果你對上師沒有信心,那無論依止多少,都不會給自己帶來解脫。

Khenpo Sherab Zangpo Rinpoche (希阿荣博堪布) 9..JPG

Illusion immediately becomes more workable when we acknowledge it as simply an illusion. The Western habit is to work against the grain and to try and organise the illusory into something solid and structured.

In the stressful attempt to nail down the illusory nature of things, our chance to be at ease, spacious, awake, and free, which already exists within ourselves, gets lost.

— Tsoknyi Rinpoche

Tsoknyi Rinpoche 17..jpg

Real compassion is without attachment. Pay attention to this point, which goes against our habitual ways of thinking. It’s not this or that particular case that stirs our pity. We don’t give our compassion to such and such a person by choice. We give it spontaneously, entirely, without hoping for anything in exchange.

—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Dalai Lama 109..jpg

现在是末法时代吗?
嘎玛仁波切

【问题】现在社会人心浮躁,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却越来越坏。这是不是末法时代的表现?末法时代主要有哪些特征?如果我们在末法时代不能成佛,今后我们将存在于哪个空间?

【嘎玛仁波切答】我一再提醒你们,现在离末法时代还很早!

佛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43年,佛涅槃到现在,只过了两千五百五十四年。佛告诉我们:他的佛法会在这个世界停留五千年。五千年以后佛法自然会消失。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人会修了,文字也会自动消失。佛陀在世的时候,认为女性的定力不够,女性出家以后是非比较多,所以不让女性出家。这不是歧视,女众的心本来就不定,是非非常多。记得有一位伟大的法王曾经同我讲:养一百个女众的出家人比养三千个喇嘛还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佛学院一边是三千个喇嘛,另一边是一百个出家的女众,结果那一百个女众里,天天有人到他那里去告状。

但是,佛陀不让女性出家的规定最后被佛陀的姨妈打破了。佛陀的姨妈请求出家,因为是姨妈将他从小养大,所以佛陀没有办法,只有答应了姨妈出家的 请求。从那以后,就有了佛教里的女众僧团。因为佛陀的慈悲,佛教的出家女众会越来越多,但是女众定力不够,解决的能力又不够,很容易生气,所以佛法会少五百年。也就是说,佛法会在这个世界停留四千五百年;真正的所谓“末法时代”,是这四千五百年的最后五百年,到那时候,只有象征性的佛法存在。

所以,我们现在正处于佛法的中间时期,如果以人寿来算,就是40岁,是精力最旺盛、最强壮的时候。

但是,现在是一个混浊的时代,也就是莲花生大师讲的“浊世”。浊世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人的道德观,像波浪一样升到一个高度,道德观念圆满以后,它又会往下降,降到底,又会起来。福报越来越多,道德观也越来越强;福报越来越少,道德观也越来越弱。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是一个有些混乱的时代。就像水脏了,虽然可以过滤,但是它已经浑浊了。我们从小就背莲师关于“浊世”到来的预 言,莲花生大师预言:什么叫“混浊时代”?父亲所言儿子当游戏的时代——以前爸爸讲句话一言九鼎,哪个儿子敢回敬一句,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爸爸讲什么,儿 子当耳边风,根本不屑一顾。恶毒的食物犹如粪便似的多而杂的时代——我以前还不理解,杂似粪便是什么?现在发现地沟油啊,潲水油啊全出来了,也才觉得时候 真的到了。天上形成灰尘的乌云的时代——也许就是指现在的沙尘暴、一直散不去的灰霾吧。病魔肆虐的时代——按理说医疗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在 出了好多说不清也治不好的病,也不知道病痛从哪儿来,众生共愤。还有就是:服装以薄、露、短为美的时代。这是莲花生大师讲的啊!不是我随口说说。亲人之间、邻里之间不信任而产生纷争的时代。这些都是浊世到来的象征。

莲师所讲的“浊世”,指四个方的“浊”面:时间浊、见解浊、烦恼浊、生命浊。

时间浊:以前一年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很有规律,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现在没有规律了。以前菜在什么时候长,水果什么时候长,都是有规律的,现在没了,全部都打破了,这叫时间浊。

见解浊:以前长幼有序,师徒当然更不用说,一切都有秩序,有个道德观念在那儿。现在,最丑陋的也是最炫耀的,脾气古怪、行为古怪、不合群被视做 个性。以前被人瞧不起的、认为是道德败坏的象征,现在却是被人拿来炫耀的象征。这就是见解浊。商人要去教书,教书的人要去经商;医生本来治病的,他还要去参与商业,每个人都不好好经营自己本来、本分的事。医生没有医德、老师也没有师德,社会其他行业就更不用说啦,还有的宗教人士也腐败了,这就是见解浊的表 现。以前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个道德分界线。现在只要我们自己喜欢,没什么不可以做,所谓的一点道德是法律在那里强迫约 束的。自觉遵循的道德准绳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是荡然无存,只要愿意,又不犯法,哪天把自己的父母亲打一顿都没有问题。以前谁会干这种事?以前以孝顺、能够 赡养父母为荣,现在是把父母身上的财富能掏多少尽量掏多少,能啃多久啃多久,最好连棺材本儿都拿来,用完了算!剩下一个小骨灰盒给父母就不错了。这就是见解浊。对错是非没有人分,有些人有道德观念,有点思想,反而被人觉得古板而瞧不起,被人说成思想还没有进化、大脑还没有开化。这就是见解浊。

现代人的烦恼,更浊。你拥有了能够解决你苦难的钱财、房子,财富、亲情友情什么都不缺,应该变得快乐才对啊。但是拥有的越多,你的烦恼也越多,并没有因为这些物质增多了,烦恼变少了。

如今,人的生命就更浊了。现在所谓的一些学者还炫耀说:现在人生活好了,寿命比以前增长了好多岁。当然增长了,但是很多人来不及出生就把他拿掉了,所以真的延长了吗?实际上,灵魂本身并没有增长。所有的这些就叫“浊”。

现在的人之所以没有道德是非观念就是因为混浊了,扰乱了,其中最乱的就是见解浊,对错是非已经没有正统的概念。在现代这样的时代,人需要多学佛,心变得越来越清净,就不浊了、干净了。我们一个人清净了,两个人清净了,三个人清净了……自然而然整个社会又被净化了。比如现在大家都没有道德观念,没有是非观念,到某个时候每个人都累了,都开始反省检讨人该怎么活着,“道德的浪花”又开始升起,道德标准又开始加深,如同海浪一般,起起落落,起起落落。所以只能说现在是浊世,千万不能说是末法时代。

Karma Rinpoche (嘎玛仁波切) 16..jpg

“Not knowing” can be an open, inquisitive, and humble state of mind, full of possibilities — there’s a lot to explore. With inquisitiveness, we engage our intelligence, educate ourselves, and move forward in our lives in a way that satisfies our deeper needs. This is the knowledge that comes through hearing the truth. To do this, we first have to feel the pain of our situation — the antidote is right there, 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 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51..jpg